历代庙号为“世宗”的十大帝王们,都有哪些不寻常之处?
在中国古代,“世宗”这个庙号可不是随便给的,它有着特别的分量。通常来说,能拿到这个庙号的皇帝,他们都不是前任皇帝的直接接班人,有的甚至原本连皇位继承的边儿都沾不上。这些皇帝上位后,往往干出一番大事业,跟之前的皇帝完全不一样,甚至开创了全新的局面。正因为他们这么牛,后世才给他们加上了“世宗”这个尊贵的庙号。可以说,“世宗”是除了“太宗”和“高宗”之外,最牛气的“宗”字庙号了。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国历史上排名前十的那些“世宗”皇帝。
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,也就是咱们熟知的汉武帝,本名刘彘,这"彘"字指的就是猪。他老爹汉景帝刘启为啥给他起这么个名字,到现在也没人能说清楚。汉武帝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,在他妈王娡当上皇后之前,他既不是嫡子,更不是嫡长子。汉景帝本来有个大儿子叫刘荣,他娘是栗姬,但栗姬也没能当上皇后。最早的时候,汉景帝有个皇后,是他表姐薄氏,也就是他奶奶薄太后家的侄女。可惜这位薄皇后没生出儿子,所以刘荣就成了太子。后来因为刘荣他妈栗姬惹恼了汉景帝,刘荣被废为临江王,最后还被迫自杀了。刘彻呢,靠着大姑妈馆陶长公主的帮忙,这才当上了太子。
说到汉武帝当皇帝后的成就,历史爱好者都知道,他统一了天下,让四方都归顺,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,还拿下了西域,向西南和南方扩展疆土,声威传遍各地。他在位足足五十四年,这么长时间统治天下的皇帝,恐怕只有后来的乾隆帝能比得上。汉武帝去世后,庙号是“世宗”,虽然他既不是嫡长子继承皇位,也不是开国皇帝,但他可不是那种只会守成的君主。他建立的功业,比开国的汉高祖刘邦还要了不起,所以“世宗”这个称号,对他来说真是再合适不过了!
排在第二位的是金世宗完颜雍,他还有个名字叫完颜乌禄。这哥们儿原本在完颜家族里就是个不起眼的角色,根本轮不到他当皇帝。事情的转折点在于金太祖和阿骨打兄弟俩的后代争皇位。太祖阿骨打死后,按规矩传位给弟弟吴乞买,这没啥问题。可吴乞买死后,他没学宋太宗赵光义那套,没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完颜宗磐,反而给了太祖的孙子完颜亶,也就是后来的金熙宗。但金熙宗上位后,整天被太宗那一派的人压着,搞得他疑神疑鬼,动不动就杀人,最后把宗磐那帮人全干掉了,自己也元气大伤。这时候太祖的另一个孙子完颜亮趁虚而入,把金熙宗给宰了,自己当了皇帝,这就是后来的海陵王。这家伙野心不小,想完成太祖太宗的统一大业,但太着急了,而且为人也是出了名的残暴。
就在他全力南下准备灭掉宋朝的时候,突然下令让所有皇室成员把老婆孩子送到中都当人质。当时完颜雍的老婆乌林答氏,作为葛王和东都辽阳府的留守,为了不被海陵王霸占,在中都城外自杀了。这事儿让本来没想当皇帝的完颜雍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。后来海陵王带着大军打到江淮,准备和南宋决一死战,结果碰上了刘锜、虞允文这些老将,在海陵王在江左吃了败仗,进退两难,手下士兵纷纷逃跑。这时候,远在辽东的完颜雍抓住机会,借口平定契丹叛乱,直接称帝,得到了大部分女真贵族和汉臣的支持。最后海陵王死在乱军之中,完颜雍顺利进入中都,成了金世宗。
金世宗这皇位来得可真是"天上掉馅饼",按规矩轮也轮不到他。可人家在位29年,愣是把金国在中原的地盘给稳住了。女真人那会儿也被他带着彻底汉化了。他跟南宋、西夏都处得不错,天下太平,没啥大仗可打。虽说南宋的宋孝宗一直惦记着收复中原,可这人太文绉绉的,做事又磨叽,最后还是被金世宗给收拾了。就因为这么能干,金世宗还被大家夸成"小尧舜"呢。
他这辈子有三大遗憾,头一件就是他那优秀的太子完颜允恭死得太早,让他白发人送黑发人,金国也少了个能稳住江山的厉害君主。第二件是他对北边的蒙古部落,虽然防得特别严,还挑拨他们互相打来打去,可还是没能彻底摆平这个威胁,结果给金国埋下了灭亡的种子。
金世宗这个人,虽然特别推崇汉族文化,也一直鼓励女真人去学习汉文化,但到了晚年,他发现一个问题:女真人因为过度汉化,把祖先那种勇猛的精神都给弄丢了。所以他反复强调,那些贵族子弟得好好练习骑马射箭,别整天沉迷于奢侈生活和过度重视文学。为了重振女真人的雄风,他甚至专门跑回老家上京,想带着年轻人重新找回祖宗的传统。可惜啊,这些努力最后都没啥效果。不过话说回来,金世宗在位的时候,确实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,就像他的年号“大定”说的那样,真让天下安定下来了。也难怪后人称他是“小尧舜”。
在清朝皇帝排名中,雍正帝胤禛位列第三。这位康熙帝的第四个儿子,在成为继承人之前,康熙只正式立过一位太子,就是二儿子胤礽。这位太子在位三十七年,经历了两立两废,最终康熙再没立过别的储君。康熙六十年的时候,皇帝在雍亲王府见到了年仅十岁的孙子弘历,一见之下就觉得这孩子不一般,马上把他接进宫亲自培养,教他读书练武。后来弘历还跟着康熙去了热河行宫等地。在康熙晚年,这爷孙俩几乎天天在一起,这在康熙的儿孙中可是独一份。
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,清圣祖去世,雍正帝胤禛按照康熙留下的诏书,正式登基成为新皇帝。这位清世宗在位十三年,推出了一系列增加收入的新政策,对贪污的官员毫不手软,还用强硬手段对付那些怀疑他皇位合法性的皇室成员。在他的统治下,虽然时间不长,却为后来的乾隆盛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,同时也巩固了皇权的根基。
康熙和乾隆两朝都挺长,中间夹着个雍正帝,他这过渡干得漂亮。雍正登基时都45岁了,搁古代算是中老年了。他处理政务特别拼,结果身体垮得也快。要是他能像金世宗那样在位近30年,估计“小尧舜”这美称就得换人当了!
排在第四位的是后周世宗郭荣,他还有个名字叫柴荣。柴荣有个亲姑姑,嫁给了后周太祖郭威当皇后,这位姑姑之前还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妃子。说到郭威,他曾经在后汉高祖刘知远手下当过亲兵队长,而刘知远呢,又是唐庄宗义兄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的亲兵队长。李嗣源把李存勖的江山给抢了,后来石敬瑭又抢了李嗣源养子唐末帝李从珂的天下,最后刘知远把石敬瑭侄子晋出帝石重贵的江山也夺走了。
郭威最终从刘知远的儿子刘承祐那里抢到了皇位。五代十国那会儿,这种弑君篡位的事儿简直成了家常便饭,完全陷入了一个死循环。说起来也挺讽刺,郭威自己的亲儿子们几乎全被汉隐帝刘承祐给弄死了,就剩下一个侄子柴荣,被他收做养子,改姓郭,当成了重点培养的接班人。
柴荣一上位就展现出不凡的才能,完全对得起他姑父的精心培养。刚当上皇帝不久,他就在高平之战中大显身手,把契丹和北汉的联军打得落花流水,这一仗让他名声大噪。就连那个历经四朝、从来不把五代皇帝和辽国君主当回事的宰相冯道,都觉得他有点唐太宗李世民的味道。柴荣在位短短五年,就把中原王朝从唐朝灭亡后的萎靡不振中拉了出来。要知道,他当皇帝前可从来没带兵打过仗,但登基后,不仅向北打败了辽汉,还向西收拾了后蜀,向南压制了南唐,几乎每场仗都赢得漂亮,势头简直无人能挡。他还打造了一支所向披靡的精锐部队,实力强悍得很。
就在他顶住压力,一意孤行地决定跳过南唐和北汉这两个好捏的软柿子,偏要先拿下最难搞的辽国时,后周的军队在他的亲自率领下,从海上和陆地同时出击,直奔辽国的南京幽州。这下连平时爱睡大觉的辽穆宗耶律璟都坐不住了,急急忙忙不再躺平,下令准备了上千头骆驼,打算把幽州的金银财宝全都搬到偏远的临潢府去,好躲开后周世宗的锋芒,顺便连燕云十六州也一块儿还给后周了。
老天爷真是不给面子,周世宗打仗打得正顺,却在"病龙台"这个倒霉地方病倒了。这时候又冒出个"点检做天子"的传言,把他吓得够呛,立马把自己妹夫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给撤了,换上了自己的心腹赵匡胤。处理完这事儿,他就带着部队回汴京了。可谁能想到,这位五代最厉害的皇帝、一代英主柴荣,还没实现自己的抱负,就在万岁殿里英年早逝了,死的时候才三十九岁。
柴荣生前有个宏伟的规划:当三十年皇帝,用十年统一天下,再用十年治理国家,最后十年打造盛世。可惜啊,这个梦想终究没能实现。说起柴荣,他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明君了,这一点没人能否认。要是老天能多给他十年时间,让他完成统一大业,重现汉唐时期那种勇武的风气,可能后来的中原王朝就不会变得那么文弱了。
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李亨本来没机会当皇帝,他大哥李瑛才是太子。可后来武惠妃使坏,让唐玄宗气得上头,一天之内就把李瑛和两个弟弟全给杀了,这就是“唐明皇一日杀三子”那回事。李亨这人性格软弱,没啥主见,正是看中他好控制,李隆基才让他当了太子。等到安史之乱爆发,唐玄宗慌慌张张往西边跑,李亨在他三儿子建宁王李倓和一群忠心大臣、武将的支持下,跟唐玄宗分道扬镳,自己跑到朔方灵武当了皇帝,这就是后来的唐肃宗。
唐肃宗看中了李倓的军事才能和果断性格,加上他立过不少战功,就打算让他统领全国军队,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。不过那时候太子位置已经由他的大儿子李豫坐着了,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。李倓这人挺明白事理,知道不该跟大哥抢风头,就主动推荐李豫来当这个元帅。可这事让唐肃宗身边的两个红人——太监李辅国和宠妃张良娣给盯上了,他们觉得李倓这人太直,怕他以后不好对付,就到处造谣说建宁王想抢太子的位子。
唐肃宗最终下令处死了李倓,太子李豫虽然保住了储君的位置,却成了李辅国的傀儡。等他当上皇帝后,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讨厌的宦官干掉,但这也让晚唐时期宦官能随便废立皇帝的毛病变得根深蒂固。
唐代宗表面上搞定了安史之乱,但实际上内忧外患都跟着来了。他手下那帮太监和外面的藩镇都在闹腾,搞得一团糟。更惨的是,他当皇帝那会儿,三个平定叛乱的大将都死得憋屈。头一个就是李光弼,和郭子仪齐名的猛人,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。他倒是聪明,靠着手里有兵权,不用去朝廷受气,保住了一命。可这么一来,晚唐那些藩镇有样学样,都不听皇帝使唤了。说到底,这事儿还是得怪唐代宗自己,他分不清忠奸,还老疑神疑鬼的。
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,他率军第一个攻入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老巢范阳。但因为他功劳太大,皇帝开始猜忌,再加上小人挑拨,他只能带着军队叛逃,最后死在了异乡。来瑱号称"来嚼铁",特别擅长打硬仗恶仗。他杀了一个陷害自己的奸臣后,跑到朝廷为自己辩解表忠心,唐代宗一开始也理解了他。可后来还是被谗言害了,被皇帝赐死,这遭遇跟南宋的岳飞岳元帅简直一模一样。
看唐代宗干的事儿,就能发现他真算不上什么明君。他儿子唐德宗后来还给他擦屁股,把三叔李倓追封成承天皇帝,这事儿挺有意思。这说明唐代宗对自己的皇位其实挺没底的,估计他自个儿也觉得,要是三弟李倓没死,八成能把他给顶了。所以等到他亲儿子唐德宗李适上台,一边给老爸定了“世宗”的谥号,一边又给叔叔追封皇帝,这么一来,唐世宗李豫这个庙号还真是挺合适的。
排在第六位的是商世宗祖甲,本名叫子载。他爹可不简单,就是那个搞出"武丁中兴"的商高宗武丁。武丁身边有个得力助手傅说,这人是他在梦里从奴隶堆里挑出来的。再说武丁的老婆,王后妇好也是个狠角色,打仗特别在行。
武丁膝下有三个儿子,分别叫祖己、祖庚和祖甲。大儿子祖己被人陷害,最后冤死了。老三祖甲特别受爸妈疼爱,但他看到之前殷商发生过“九世之乱”,兄弟叔侄之间互相残杀,觉得这样太可怕了。他为了不让这种事情重演,干脆主动放弃继承王位,跑到外地当普通老百姓去了。这个举动让老爸武丁和二哥祖庚都很感动。后来武丁去世,祖庚当上了国王,做了七年就去世了,把王位传给了祖甲。祖甲在位时间挺长,有三十三年,不管是治国还是打仗都干得不错。他死后得到的庙号是“世宗”,这个称号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。说起来,他应该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“世宗”的君王。
朱厚熜,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,原本只是个在湖北当藩王的世子。因为明武宗朱厚照没儿子,内阁首辅杨廷和这帮老臣觉得他好控制,就把他叫到北京来接班。他们想看看这个像"汉文帝"一样的藩王世子到底啥来头。于是搞了个"大礼议",用儒家那套忠孝道理,逼着新皇帝认没见过面的伯父明孝宗当爹,也就是朱厚照他爸,还要他把自己的亲爹兴献王降格成叔叔。
正德年间那帮大臣闹得比皇帝还凶,嘉靖帝刚登基时看着挺温和,可在这事上却异常较真。他死活不同意这种安排,还特意强调:你们这些大臣请我来京城,诏书上明明白白写着我是"嗣皇帝",可不是什么"皇太子"。这意思很明白,我是来继承皇位的,不是来当别人儿子的。所以,用不着认弘治皇帝当爹,更没必要把正德皇帝当亲哥哥。
嘉靖帝面对群臣的施压一点没怂。那帮大臣本来想用道德绑架和服从性测试来要挟他,好几百人跪在宫门口请愿,结果嘉靖帝压根不吃这套。他直接让锦衣卫以不守臣礼的罪名,把百官集体打板子,全都关进大牢,当场就打死了十六个,剩下的一百三十四个蹲大狱,还有八十六个被停职等着发落。这场“大礼议”之争,嘉靖帝赢得那叫一个彻底。他不但没认伯父为父,还把自己亲爹兴献王追封为皇帝,牌位都进了太庙。为了这事儿,他甚至把明太宗朱棣的庙号改成了“成祖”,还把人家的牌位从太祖庭庙里踢了出去。从这些事儿就能看出来,嘉靖帝绝对是个下手狠辣的主儿!
在巩固了皇位后,他安安稳稳地当了十多年的守成明君。但日子一长,他就开始烦那些文官了。治理这么大的国家,可比当初在湖北安陆当个藩王难多了,尤其是财政问题总让人头疼。皇帝每做一件事都得花大把银子,经常是收的还没花的多。这么一来二去,他就迷上了修道炼丹,后来干脆躲进宫里,连朝政都懒得管了。
《明世宗》在位期间可谓危机四伏。嘉靖二十一年那会儿,十几个宫女趁着皇帝睡觉想把他勒死,这事儿跟当年晋孝武帝的遭遇简直一模一样。到了嘉靖二十九年,蒙古俺答汗的骑兵都打到京城门口了,把朝野上下吓得够呛。嘉靖三十二年,葡萄牙人开始在澳门安家落户。嘉靖三十四年更离谱,五十三个日本海盗竟然在苏浙皖三省闹腾了八十多天,差点打到南京,官兵死了将近五千人。这还不算完,嘉靖皇帝还特别信任奸臣严嵩和他儿子严世蕃,朝政越来越腐败。更糟的是,嘉靖听信道士的话,跟自己的亲儿子裕王疏远,迟迟不立太子,搞得满朝文武都提心吊胆的。
嘉靖皇帝在位整整46年,这时间可够长的。到了晚年,连个小小的户部云南司主事海瑞都敢上书骂他是昏君,还备好了棺材等死。嘉靖气得够呛,可拿海瑞没辙,居然把那份奏折翻来覆去看了好几个月。最后他气呼呼地说:“这人忠心堪比比干,难道我成了商纣王不成?”这话说明他心里还是有数的,知道自己在干什么,只是当皇帝实在不容易。明世宗有点像缩水版的汉武帝,统治时间挺长,管人有一套,但论起文治武功,那可就差远了。
排在第8位的是辽世宗耶律阮,他还有耶律兀欲和耶律乌云这两个名字。这哥们儿是辽太祖耶律保机的大儿子东丹王耶律倍的长子。本来耶律倍是辽太祖的接班人,但他奶奶述律太后特别偏心,非要支持二儿子耶律德光。耶律倍实在受不了这口气,干脆就跑了,跑到五代时期的后唐那边躲起来了。
耶律德光当上辽太宗后,对哥哥耶律倍的家人特别照顾。他不但没为难嫂子,还让她继续管理东丹国这块封地。至于侄子耶律阮,德光更是亲自带在身边培养,把他当成自己的接班人看待。阮的待遇和德光自己的儿子们完全一样,还被封为永康王。可以说,德光对这个侄子真是掏心掏肺,完全没把他当外人。
五代末年,李从珂想干掉他养父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。石敬瑭害怕了,就拿出燕云十六州当筹码,求辽太宗出兵帮忙。辽太宗一听,带着大侄子假借找哥哥的名义,直接带兵南下,一路打到后唐的都城洛阳。结果李从珂在带着秦皇传国玉玺自焚之前,先把耶律阮他爹耶律倍给杀了,最后李从珂自己也死在了玄武楼的大火里。
石敬瑭按照约定把地盘割让出去,辽太宗就封他当了后晋的皇帝,还认他做干儿子。石敬瑭觉得洛阳城被战火毁得不像样子,就把京城搬到了汴梁。等他死了,他侄子石重贵继承皇位,这人不愿意当辽国的傀儡皇帝,干脆跟辽国干上了。辽太宗先把自己哥哥的遗体送回老家安葬,然后带着侄子耶律阮,又领着大军杀向后晋。
辽太宗在俘虏晋出帝后,带着部队往回走时,突然得了血热症,结果在栾城杀胡林那儿就病死了。他老妈述律太后听说后,立马让人把他做成"帝羓",运回老家埋了。这时耶律阮正在镇阳那边,军队里的大臣和将领们一商量,直接把他推上了皇位,这就是后来的辽世宗。说起来这次南征的部队都是辽国的精英,耶律阮往北走的时候,那叫一个顺风顺水。他奶奶述律太后最疼的小儿子耶胡李,带着人马想拦他,结果根本不是对手。最后还是靠那些老臣们劝来劝去,述律太后才勉强认了耶律阮这个皇帝。
辽世宗统治才四年就完蛋了。他根本搞不定太祖、太宗那会儿留下的反对派,结果在祭祀他爹耶律倍的时候,因为喝大了,在火神淀被造反的皇亲给干掉了。他死后,他堂弟耶律璟,也就是辽太宗德光的大儿子寿安王,收拾了那些造反的,把皇位又弄回太宗这一支了。
排在第9位的是北魏世宗宣武帝元恪,作为北魏第八任皇帝,他是孝文帝迁都改姓后的第二位君主。说起来,元恪原本并非皇位继承人,因为他还有个大哥元恂,是名正言顺的太子。但这位太子爷对新都洛阳的汉化生活特别不适应,尤其受不了南方的湿热天气,反倒怀念旧都平城那种干爽的气候。他连汉人穿的宽袍大袖都看不顺眼,就爱穿鲜卑人那种贴身皮草。结果没过多久,他就带着一帮守旧派跑回平城去了。
孝文帝听说这事,气得不行,马上赶回平城,把他关了起来,还废为平民,没过多久就下令处死了他。接着,孝文帝立了二儿子元恂当太子。按照北魏的老规矩,只要皇子被定为继承人,就得把他妈给杀了,只留下孩子。元恂他妈高氏,跟他大哥他妈林氏一样,都因为这个规矩送了命。这么一来,元恪从小就没了娘,心里特别难受。等他当上皇帝以后,不管大臣们怎么劝,硬是把这条传了一百多年的狠规矩给废了。虽然这个决定对他自己来说挺残忍的,但后来却直接导致了北魏的衰落。
宣武帝元恪掌权十六年,不仅稳住了北魏在中原的统治,还接过了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接力棒。他在和南朝萧梁的对抗中打了不少胜仗,把汉中和江淮大片土地都收入囊中,让北魏的版图继续往南扩展。比起他爹孝文帝几次南征都白忙活一场,元恪的表现确实强多了,"宣武"这个谥号给得一点都没毛病。可惜后来他留下太子元诩的生母胡充华,这位胡太后掌权后就开始瞎折腾,甚至把自己亲儿子北魏孝明帝元诩给毒死了。最后闹出了"河阴之变",胡太后和小皇帝元钊,还有两千多个大臣,全被权臣尔朱荣给宰了。打那以后,北魏就彻底不行了,慢慢走向了灭亡。
排在第10位的是北周世宗宇文毓,这位北周的第二任皇帝。话说北魏自从尔朱荣这个权臣杀了皇帝独揽大权,后来他自己也被干掉之后,整个王朝就开始四分五裂了。尔朱荣的得力助手高欢,把宗室元善见推上皇位,建立了东魏,自己当上了丞相。另一边,宇文泰在关中地区受到大臣们的拥护,成为大将军,扶持元宝炬登基,建立了西魏。后来高欢的儿子高洋把魏朝给废了,自己当了皇帝,建立了北齐。而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也不甘示弱,废了魏朝,扶持堂弟宇文觉登基,这就是北周的开国皇帝孝闵帝了。
宇文觉可不愿意当个摆设,结果跟宇文护闹得不可开交。这位宇文泰的三儿子,最后被宇文护给废了,还丢了性命。接着,宇文护又扶持宇文泰的大儿子宇文毓上位,就是后来的北周世宗,也就是北周明帝。不过,明帝其实也是个傀儡,掌权的还是他堂哥宇文护。他在位才三年,最后也被宇文护给毒死了。
#百家说史#

